陳S ir揚言(第15買屋74期)
  私人博物館是個大好事情,政府應買屋該大力支持。如何支持?精神鼓勵足矣。
  文化部在2006年出台辦法鼓勵個人設立博物館,而最近有城中記者走訪廣州市內三家較大型的私人博物館發記憶體現,這些因館主個人興趣而建立的博物館,無一能夠實現獨立運營,一旦離開館主個人的資金投入,它們均將面臨關門的困境。由此媒體質疑:辦私人博物館只能“食谷種”?呵呵,此谷種非彼谷種,博物館死不了。
  其實私人博物館和私人美術館的興起,文化部的推動並不是真正的動力。說到底這是改革開放30多年,私人財富積累到了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改革開放之前,誰家有一幅古畫,誰家有幾個古時候的罈罈罐罐,那都是非常隨身碟隨機的事———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祖先留下了而且避得過戰火天災和政治運動,就那麼幾件,避不過的就化為烏有。那個時代是有窮人沒財主,先不說政策允許不允許有沒有文化覺悟,誰都沒有能力辦什麼私人博物館美術館。改革開放以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除了擴大再生產和自己消費以外,“餘錢”也越積越多,而國內的投資領域相對缺乏,各種收藏熱應運而生,所謂私人博物館和美術館是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背景中發展起來的。換言之,文化公益只是有可能但不一定附帶產生的效果,而富人的私人投資才是初衷和目標。
  顯而易見,私人博物館的投資者開辦者的“谷種”並不是博物館裡頭SD記憶卡的那些個罈罈罐罐,而是主人的其他經濟收入。如果指望私人用私人博物館裡面的藏品來賺錢,走所謂以館養館之路,那絕對是死路一條。你收購一個罐子用了一千萬,你能指望這個罐子能夠給你帶來一千萬的門票收入嗎?或者博物館養起的專家去講課或者做其他文物鑒定搞科研就能夠維持博物館的日常開銷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與藏品本身的價值包括藏品的升值空間相比,博物館的日常開銷可以說只是九牛一毛,有本事開私人博物館美術館的人都是市場經濟的大贏家,這筆賬他們肯定算得比記者要精得多。而且擁有一個私人博物館或者美術館,對於主人和主人的企業來說,本身就是一個價值非凡的品牌廣告,這一點更是門票之類的收入所不能望其項背的。
  我實話實說到這個份上,希望不會引起誤會,是不是政府沒有必要支持私人博物館私人美術館了?恰好相反。這是個大好事情,政府應該大力支持。
  為什麼說是大好事情呢?首先一個時代也好一個社會也好,有富人是大好事,有大富翁更是大好事。富人有投資藝術品和其他藏品的覺悟當然是頂級大好事。縱觀世界各地,私人博物館私人美術館勃興的地方都是經濟發達文化發達之地,就是證明。說到底,私人博物館私人美術館只是藏富於民,藏文化於民,這也是富人和窮人之間的一種財富分享和文化分享的形式。相比之下,我們的私人博物館私人美術館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必須說明的人,私人博物館美術館可以是一個人當主人的博物館美術館,也可以是一個大企業當主人的博物館美術館。其實這樣的博物館美術館早已問世。
  我覺得私人博物館美術館的性質既然是屬於私人,因此可對公眾開放亦可不對公眾開放,可以收費也可以免費。這些都是“私人”的權利。就像你家的客廳,你可以讓人進去看,也可以不讓人進去看,至於收不收門票,客廳裡頭的寶貝,看一眼收多少錢,只是你與訪客之間的約定。人家不願意來看,你不能胡拉硬扯,人家願意給錢,你笑納就是。那種只要是文博就是公益,只要是公益政府就必須補貼的邏輯是完全不成立的。因此,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是不要設置任何人為的障礙和限制,對於文化公益效果好的私人博物館美術館給予一定的精神鼓勵便足夠。以館養館+政府補貼是政府系列的文博館的運行模式,萬萬不可套用在私人博物館私人美術館的政策上面。□陳揚
  茶煲家系列漫畫 □老唐  (原標題:此谷種非彼谷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qvickumjhpu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